手机扫码访问本站
微信咨询
【背景及概述】[1][2]
甲磺隆是一种内吸传导选择性麦田高效磺酰脲类除草剂。商品名DPX-T6376、Super Glean、Ally。化学结构式
美国杜邦公司于1980年继氯磺隆之后开发的一个高效品种。其活性高于氯磺隆3倍。原药为白色、无味固体,熔点163~166℃,蒸气压7.73×10-3帕/25℃。水溶度因pH而异:pH4.59时为270,pH 5.42 时1750,pH 6.11为时9500毫克/升。对温血动物的毒性很低,大鼠口服LD50>5000毫克/千克,对水生动物毒性低。加工剂型为干燥胶悬剂或可湿性粉剂。
甲磺隆(Metsulfuron-methyl)是现如今活性最高的磺酰脲类除草剂之一,该除草剂由于活性高、杀草广泛、针对性强、对动物安全等特征, 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其广泛使用会在土壤中留下大量残留,进而对水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如造成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细胞密度下降,对水华鱼腥藻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用机制】[1]
作用机制与氯磺隆近似,通过植物的根茎叶吸收,在体内迅速传导,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活性,导致缬氨酸与异亮氨酸生物合成受阻,从而造成生长受抑制而死亡。抗性作物小麦吸收后,在体内进行苯环羟基化作用,此羟基化产物迅速与葡萄糖形成轭合物,从而丧失活性。在土壤中的降解甲磺隆在土壤中通过水解与微生物降解而消失,半衰期4周,在酸性土由于水解迅速,故分解略快; 它在土壤中的持效期比氯磺隆短,每公顷用有效量2和8克,施药后经7和44周已测不出残留量,故对后茬作物的安全性比氯磺隆高。
【体内蓄积】[2]
甲磺隆在尼罗罗非鱼体内的分布利用14C标记的甲磺隆作为示踪剂,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作为模式生物,考察进入到水体中的甲磺隆在尼罗罗非鱼体内的蓄积过程。45d 时甲磺隆在尼罗罗非鱼体内各部分的放射性比活度的平均值如图 1 所示。放射性物质在鱼体各部分中的比活度大小依次为: 鳃 > 鳞、鳍 > 内脏 > 骨 > 头 > 肌肉。生物蓄积是有机污染物进入鱼体内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大约有67% 的有机污染物在鱼体内会出现生物放大的现象。鳃是尼罗罗非鱼的主要呼吸器官, 鱼鳃的特定结构增加了鳃与水的接触面积,鱼在呼吸过程中大量的水不停地流过鱼鳃,导致水中放射性标记物进入鱼鳃。Randall 等的研究证实,鱼鳃是鱼体吸收水中农药的重要器官,大部分的 1,2,3,4-四氯苯是通过鳃进入鲑鳟 Salmo trutta 的体内。尼罗罗非鱼鳞和鳍的放射性比活度也较高,可能是由于鳍和鳞直接与外界水环境接触所致,鱼的表皮中分布有大量的单细胞黏液腺,能不断向体表分泌黏液,甲磺隆可能部分被吸附在黏液中。虽然尼罗罗非鱼内脏中的放射性比活度低于鳃、鳍和鳞片,但明显高于鱼体其它部分。内脏是鱼体新陈代谢最活跃的器官, 进入鱼体中的物质主要通过内脏进行吸收和再分配。
Cazenave 等认为, 鱼体对微囊藻毒素的吸收主要是利用鳃和消化道, 通过鳃的呼吸作用或食物链进入鱼体内,再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到鱼躯体的其它部分。作者在前期的研究中也发现, 尼罗罗非鱼的内脏对进入水环境中的甲磺隆具有极高的生物富集系数, 这与 Edginton 等的研究结果相似。Edginton 等认为,白鲑、鲤和罗非鱼主要通过内脏中的胆囊、消化道和肝脏来富集水中的除草剂——阿特拉津。虽然肌肉中的放射性比活度是鱼体各部分中最低的,但仍高于45d 时水中的放射性比活度,说明进入水体中的甲磺隆已在尼罗罗非鱼体内蓄积。
图2为45d时甲磺隆在鱼体各部分蓄积量的相对比例,其大小依次为:肌肉>内脏>头部>鳞、鳃>骨>鳍,可见尼罗罗非鱼鱼体各部分的质量对甲磺隆残留物蓄积量的影响比较明显。
尼罗罗非鱼肌肉的总质量明显高于鱼体其它各组成部分,虽然肌肉中的放射性比活度是鱼体各部分中含量最低的(图1),但其蓄积放射性标记物的总量却是最高的。这说明如果进入到池塘水生生态系中的甲磺隆除草剂被鱼体吸收,鱼体肌肉将是甲磺隆的最大蓄积库。甲磺隆在鱼内脏中的蓄积量低于肌肉,但明显高于鱼体其它部分,特别是鱼的内脏便于取样,因此可以将尼罗罗非鱼内脏作为鱼体受到甲磺隆除草剂污染的指示器官。尼罗罗非鱼头部、鳞、鳃等鱼体其它组织器官对甲磺隆的蓄积量大致相当。
【应用】[1]
甲磺隆是现有磺酰脲除草剂中活性最高的品种。适用于各类土壤,进行苗前土壤处理或苗后茎叶喷雾,主要防治麦田大多数阔叶杂草,对禾本科杂草也有显著抑制作用。干旱条件下进行土壤处理时,喷药后浅混土可提高防治禾本科杂草的效果。由于甲磺隆对猪殃殃、看麦娘、早熟禾等活性较差,故配制出了与氯磺隆的混合制剂Finesse。其对后作的影响及应用技术尚在研究中。
【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药卷
[2]邢殿楼,王华,王丽,王伟,雷衍之.甲磺隆在尼罗罗非鱼体内蓄积的研究[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1,26(0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