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访问本站
微信咨询
氨苄西林,化学名为(2S,5R,6R)-3,3-二甲基-6-[(R)-2-氨基-2-苯乙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甲酸,其游离酸含3分子结晶水,它是一种常用的青霉素类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苄西林抗菌谱广作用强,疗效高,毒性低,临床应用广泛。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对草绿色链球、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白喉杆菌、炭疽杆菌、革兰氏阳性厌氧球菌和杆菌对本品敏感;脑膜炎球菌、百日咳杆菌、布氏杆菌亦很敏感。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属、痢疾杆菌、变形杆菌、流感杆菌、肺炎双球菌、淋球菌等因部分菌株产生β‑内酰胺酶,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菌。对军团菌和胎儿弯曲杆菌有一定抗菌作用,用于敏感致病菌所致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消化道感染、耳鼻喉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目前,该药物的合成方法主要是化学法和酶法。其化学合成法的过程繁琐,条件苛刻,对环境的污染较大;而酶法合成可以显著减少反应步骤,条件温和,降低能耗,对环境污染较小。
氨苄西林为半合成的广谱青霉素,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与青霉素G近似,对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的作用较优,对其他菌的作用则较差。对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效。革兰阴性菌中淋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大肠杆菌或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奇异变形杆菌、布氏杆菌等对本品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肺炎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本品不敏感。
氨苄西林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尿路感染、软组织感染、心内膜炎、脑膜炎、败血症等。
口服:成人一次0.25~0.75g,qid;小儿每日25mg/kg,bid~qid。肌注:成人一日2~4g,qid;儿童每日50~100mg/kg,qid。静注,静滴:成人一日4~8g,bid~qid(重症感染患者一日剂量可以增加至12g,一日最高剂量为14g);儿童每日100~200mg/kg,bid~qid(一日最高剂量为按体重300mg/kg);足月新生儿一次12.5~25mg/kg,出生第1、2日q12h,第3日至2周q8h,以后q6h;早产儿出生第1周、1~4周和4周以上每次12.5~50mg/kg,分别为q12h、q8h和q6h。肾功能不全者,肌酐清除率为10~50mL/min或小于10mL/min时,给药间期应分别延长至6~12h和12~24h。
正常人空腹口服0.5g或1g,血药浓度2小时达峰值。肌注0.5g,血药浓度于1/2~1小时达峰值。体内分布广,在主要脏器中均可达有效治疗浓度。在胆汁中的浓度高于血清浓度数倍。透过正常血脑屏障能力低,但在脑膜发炎时则透膜量明显增加。在痰液中的浓度低。进入体内的药物,有80%以原形由尿排泄,t1/2<1小时。
氨苄西林可致过敏性休克。皮疹发生率较高,可达10%或更多。有的病人有药物热。本品注射剂应溶解后立即使用,放置后致敏物质增多。大剂量静脉给药可致青霉素脑病。偶见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及间质性肾炎等。肾功能减退者须及时调整剂量和间隔。禁忌证:①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史或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患者禁用。②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患者应用本品易发生皮疹,故不宜应用。
①与丙磺舒合用会延长本品的半衰期。②别嘌醇可使氨苄西林皮疹反应的发生率增加,尤其多见于高尿酸血症。
方法1:一种改进的酶法制备氨苄西林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0℃~30℃条件下,将6-APA与D-苯甘氨酸甲酯或其盐于水中混合加入到氨苄西林合成酶中,在pH值为5.5~7.5,温度为10℃~30℃下进行反应;
2)将步骤1)所得产物,用酸调至溶液澄清,保持pH值为0.5-2.0,温度为10℃-30℃;
3)将步骤2)所得溶液,降温至12~15℃,然后调节pH至3.00~3.50,再降温至5-6℃、pH值维持在3.50;然后调pH为4.9-5.0,降温到1-2℃保持,即得氨苄西林结晶。
方法2:一种酶法制备氨苄西林的工艺它包括以下步骤:
(a)将6-氨基青霉烷酸、苯甘氨酸衍生物与青霉素G酰化酶混合于水中,得混合液;其中6-氨基青霉烷酸与苯甘氨酸衍生物的摩尔比为1:1.0~2.0,青霉素G酰化酶在反应体系中的浓度为5-100IU/ml;
(b)用酸或碱调节混合液的pH值为5.5~6.1后,在温度为0~40℃下进行反应;
(c)待反应完全后,分离,将含有氨苄西林粗品的反应液用酸溶清,再用碱结晶,养晶,洗涤,干燥,得氨苄西林产品。
CN201410197856.2一种改进的氨苄西林的制备方法
CN201410063870.3一种酶法制备氨苄西林的工艺
临床处方药物手册-临床用药速查手册协和抗感染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