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CAS号数据库 > 6493-05-6 > 6493-05-6/己酮可可碱药理作用及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手机扫码访问本站

微信咨询

6493-05-6/己酮可可碱药理作用及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己酮可可碱是从可可豆中提取的可可豆碱,再引入己酮基而得到的一种生物碱,属于甲基黄嘌呤衍生物,是具有血液流变学作用的少数药物之一。作为一种非选择性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拥有多重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广泛。

药理作用

1.血液流变学作用

己酮可可碱是第一个具有血液流变学作用的药物,可减低血液粘滞度。使红细胞及白细胞膜磷脂甲基化,膜ATP增多而增加其变形能力,可阻止红细胞聚集。

2.抗凝及促纤溶作用

己酮可可碱抑制血小板磷酸二酯酶,使cAMP升高,抑制血小板粘附及凝聚,抑制血小板第3因子,VW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生成,抑制血栓形成。己酮可可碱激活纤溶系统,促进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使纤溶酶及抗凝血酶升高,减少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合成,如α1抗胰蛋白酶、α2抗纤溶酶及α2巨球蛋白,在正常状态下不延长出血时间。

3.扩血管作用

己酮可可碱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前列腺素(PG)I2,PGE2,抑制血栓素(TX)的合成,抑制内皮细胞及吞噬细胞合成内皮素,因而有抑制微血管收缩、扩张血管及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对动物静脉注射己酮可可碱,可减少血管张力,使血压下降,但应用于人类时不影响血压及心率。

4.免疫抑制作用

己酮可可碱降低中性粒细胞(PMN)的粘附及聚集能力,抑制PMN膜补体C3受体的表达,增加PMN及单核细胞的变形能力,抑制PMN脱颗粒、释放髓过氧化物酶、溶菌酶及活性氧基,抑制白介素1(IL-1),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肿瘤坏死因子(TNF)对白细胞的激活,抑制单核细胞产生TNF,抑制T、B淋巴细胞的活化及增殖,抑制NK细胞活性。抑制表皮郎格罕氏细胞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

5.抗纤维化作用

己酮可可碱抑制TNF所致的皮肤成纤维细胞腺苷酸合成酶的升高,抑制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葡萄糖胺聚糖、纤维连结蛋白及TNF,促进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酶,使胶原溶解活性增强。抑制IL-1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所致的成纤维细胞增殖。

6.对脑的作用

己酮可可碱增加脑缺血区的血液供应而无盗流现象,使局部微循环改善,增加脑皮质及脑脊液的氧张力及ATP,增加脑氧耗量及cAMP,增加脑的糖利用,减少脑水肿,有抑制肾上腺素能神经的作用。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己酮可可碱属甲基黄嘌呤衍生物,由于分子式的相近可竞争性抑制氧自由基(OFR) 的产生, 也可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发挥清除和抑制氧自由基等方面的作用,还可以抑制钙内流发挥抗继发性损伤的作用,减少细胞凋亡,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7.抗炎作用

体外实验发现,己酮可可碱抑制白细胞氧自由基损伤肺血管内皮细胞导致的粘附力上升;它还可以降低粒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转录水平;抑制白介素1(IL-1)、白介素12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等的表达,产生抗炎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

胃酸可减少己酮可可碱的吸收,抑制胃酸的药物如组胺H2受体拮抗剂促进己酮可可碱的吸收。己酮可可碱与茶碱合用可增加后者的血浓度,也使己酮可可碱的副作用增多。己酮可可碱与噻氯匹定有协同作用,在治疗雷诺氏病时与钙通道阻滞剂、5-羟色胺受体阻滞剂酮色林(Ketanserin)有协同作用。在治疗郁积性溃疡时己酮可可碱与地塞米松有协同作用。

内容摘自《临床荟萃》1996年第11卷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