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访问本站
微信咨询
环磷酸腺苷(cAMP)治疗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将6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常规予洋地黄、利尿剂、转换酶抑制剂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则予cAMP 120 mg/d;对照组为多巴胺100mg加多巴酚丁胺100 mg/d治疗,疗程均为7天。结果: 2组总有效率基本相同,但环磷酸腺苷(cAMP)组有效及显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环磷酸腺苷(cAMP)可作为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较为有效的一种可行的方法。
69例患者,其中冠心病53例,冠心病加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扩张性心肌病4例。年龄38~78岁,平均51.8岁。
环磷酸腺苷(cAMP)是细胞内的重要调节物质,作为细胞内的“第二信使”有着广泛的生理作用。动物实验表明,cAMP能增强心肌收缩,具有温和的强心作用,能够显著增加培养心肌细胞的搏动强度和频率。它具有增加冠状动脉流量,保护缺血心肌,舒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作为β受体激动剂通过间接作用增加细胞内的cAMP浓度,从而发挥其药理作用。由于衰竭心肌β受体密度降低,对此类制剂效应减弱,因此β受体激动剂仅能产生短期血流动力学效应,长期应用难以持续,症状和运动耐量亦无改善,增加剂量无效而副作用(主要是室性心律失常)加剧,病死率上升。
环磷酸腺苷葡甲胺,是单磷酸腺苷(AMP)类药物之换代产品,加入细胞后可以直接发挥cAMP的作用,使慢通道被激活,钙离子内流增加,产生正性肌力作用。而β受体激动剂需与心肌细胞膜上β受体结合,通过受体-G蛋白-腺苷环化酶(RGC)复合物激活腺苷环化酶,催化ATP产生cAMP。
显效率37.1%,总有效率85.7%
结果表明,环磷酸腺苷(cAMP)治疗后心功能明显改善,显效率37.1%,总有效率85.7%,与β受体激动剂相比疗效大致相同,但无明显副作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在洋地黄疗效不佳及洋地黄中毒患者中更应值得考虑环磷酸腺苷(cAMP)。
【1】蒋作锋 韦建瑞 梅克治 许兆延.环磷酸腺苷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广州医药,20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