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CAS号数据库 > 57-85-2 > 57-85-2/丙酸睾丸素的作用与用途

手机扫码访问本站

微信咨询

57-85-2/丙酸睾丸素的作用与用途

中文别名

丙酸睾酮,丙酸睾丸酮,丙睾,睾酮丙酸酯

英文名称

Testosterone,Propiona—te,Andronate,Oreton。

理化性质【1】

丙酸睾丸素为白色结晶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极易溶于氯仿,易溶于乙醇、乙醚,溶于乙酸乙酯,微溶于植物油,不溶于水。亡叫苦+84。一+90。(1%乙醇液)。 本品与盐酸羟胺及冰醋酸作用,C、,位的酯首先水解,C;位羰基再与羟胺缩合,生成睾丸素肟,在稀醇中重结晶,mp.222~C。

丙酸睾丸素的作用与用途

丙酸睾丸素用于治疗无睾症和隐睾症,也可用于妇科疾病,如月经过多、痛经等。

药理作用【2】

丙酸睾丸素为人工合成的雄激素,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了,能抑制垂体前叶分泌FSH,使卵巢分泌雌激素减少,并可对抗雌激素的作用。实验发现小鼠乳腺癌的发生与卵巢功能有密切关系,注射雌激素可提高雌鼠的乳腺癌发生率,并可使雄鼠也发生乳腺癌;应用大剂量此药,则可降低高乳腺癌株小鼠的乳腺癌发生率。有明显的蛋白同化作用,促进蛋白质合成。此外,对晚期肿瘤病人可改善其一般状况,并可促使红细胞生成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使贫血改善。口服易吸收,但在肝脏迅速破坏而失去作用,故一般采用肌注。

药动学【3】

丙酸睾丸素属雄激素及同化激素,能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形成、育、成熟,并对抗雌激素,抑制子宫内膜生长及卵巢垂体功能。促进蛋白质合成代谢、兴奋骨髓造血功能,刺激血细胞的生成。 本品口服虽可吸收,但在肝脏中破坏而失效,故一般采用肌内注射,肌内注射后,吸收较慢,其延效时间为2~4天。血浆蛋白结合率98%,半衰期为10~20分钟。90%从尿中排出,6%从胆汁排出。

作用与用途【4】

丙酸睾丸素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男子性器官的形成及第二性征的发育和维持.此外还有蛋白同化作用、促进长骨骺端融合、刺激红细胞增生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睾丸、垂体功能减退症的替代治疗;利用与雌激素相反的作用,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由于本品抑制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用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以及晚期乳腺癌;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其它原因的贫血。

适应证

1、绝经期前或绝经5年内的晚期乳腺癌姑息治疗。

2、无睾症、隐睾症、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

3.妇科疾病如月经过多、子宫肌瘤。

用法用量【4】

1.雄激素缺乏症.肌注,5~25mg/次.1月l~3次。

2.妇女晚期乳腺癌。50~lOOmg/次.每周3~6次。

3.雄激素缺乏的男性维持治疗,El服.10~20rag/日。

4.再生障碍性贫血。肌注,50~lOOmg/次.每日或隔日1次,可持续6个月以上。由于各人对雄激素的敏感性有显著的差异,故剂量宜个体化。

不良反应【3】

1.内分泌系统:长期应用后出现女性男性化表现,如多毛、痤疮、闭经、阴蒂增大、嗓音粗、乳腺退化、性欲改变等。一旦发生,立即停药。

2.生殖系统:成年男性久用会出现性功能减退、无精子产生。

3.消化系统:肝功能损害,胆汁淤积性黄疸。

4.其他:过敏反应,水钠潴留,注射部位硬结、疼痛、感染及荨麻疹。

注意事项【3】

1.禁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前列腺癌、前列腺肥大、男性乳房疾病及过敏者。

2.慎用:婴幼儿及青春期前儿童、心脏病及肝肾疾患者。

3.配伍:①与抗凝剂合用,可加强抗凝作用:②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可加重水肿。③与巴比妥类药物合用,可使本品代谢加快,疗效降低。

4.用药须知:①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如有损伤及时停药。②注射液如有结晶析出,可加温溶解后再用。③应做深部肌内注射,不能用于静脉滴注。④用于乳腺癌治疗时,3个月内应有效果,若病情仍进展,应立即停药。⑤一般不与其他睾酮制剂换用,因它们的作用时间不同。

丙酸睾丸素的作用与用途

制剂规格

注射剂:lOmg,25mg,50mg,100nag。

贮 藏

密闭、避光、低温保存,

制备【5】

丙酸睾丸素由去氢表雄酮合成睾丸素的要点是如何选择性地把C,位及CD位的两个含氧功能基进行变换。第一种途径是在最初把3J—羟基保护(如用甲酰基), 然后把CD酮基分别用钠硼氢或锂铝氢还原,并进一步酯化,3卜羟基经奥氏氧化而生成睾丸素酯。第二种途径是首先把去氢表雄酮转变为雄烯双酮,然后只选择性地把A4-3-酮基保护,把17-酮基还原后再把A4-3-酮基复生为睾丸素。也有把雄烯双酮用锂铝氢或钾硼氢还原得双醇(3fi-羟基及3a-羟基的混合物), 且只把3位上的丙烯醇基用二氧化锰选择性地氧化至睾丸素的途径。这些合成睾丸素的方法,收率都较好。

参考文献

[1]王质明主编,实用药物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8,第200页

[2]周际昌主编,抗癌药物的临床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163页

[3]徐志巧,庞国明主编,新编实用肿瘤临床药物手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06,第152页

[4]周自永,王世祥主编;王世祥,王淑凡,刘皋林等编,新编常用药物手册,金盾出版社,1995.02,第335页

[5]李振肃,高等学校试用教材 药物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1981年03月第1版,第3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