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CAS号数据库 > 53370-90-4 > 53370-90-4 / 依沙酰胺的说明书

手机扫码访问本站

微信咨询

53370-90-4 / 依沙酰胺的说明书

背景及概述[1][2]

寄生或腐生于皮肤、毛发引起皮肤疾病的一群浅在性菌类。又称丝状真菌。根据生长部位可分为两大类:寄生于角蛋白组织引起炎症的称皮肤癣菌,腐生于表皮角质层或毛干而不引起炎症反应的称角质层癣菌。其中有有性生殖阶段的属于子囊菌亚门,没有有性生殖的属于半知菌亚门。

这类菌群有50余个种是动物和人的病原菌,多数是动物和人类共患菌。其中对动物致病的有:

①毛癣菌属(Trichophyton)。为半知菌亚门、梗丝孢菌纲、丝孢目、束梗孢科中的一个属。约1/3菌种有有性生殖阶段。该属约20个种,其中13种有致病性。多数属发外型,少数发内型。培养的菌落呈蜡状、绒毛样、粉状、羊毛样,表面呈平滑、折叠、沟纹、脑回状、乳头状等。色素有淡有深,从白色、奶油色、黄色、红色、棕色以至紫色。大分生孢子为棒形两头圆,大小(4~8)×(8~50)微米不等。小分生孢子呈梨形、半球形或棒形,(2~3)×(3~4)微米。该属较重要的种有猴类癣菌、石膏癣菌、状癣菌、马类癣菌等。

②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是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丝孢菌目、丛梗孢科中的一个属。有性阶段属子囊菌亚门、不整子囊菌纲、散囊菌目、裸囊菌科的一个属。有14个种,6个种的有性期被发现,8个种侵害动物和人组织。培养菌落表面棉花状、羊毛状或粉末状,白色或黄褐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多隔大分生孢子,4~13个隔,纺锤形,大小为(8~15)×(40~150)微米,表面粗糙,有麻点。小分生孢子呈棍棒形,沿菌丝体侧壁产生,单细胞,大小为(2.5~3.5)×(4~7)微米,无分生孢子梗或有短梗,可见球拍状菌丝、破梳状菌丝和厚垣孢子。

该属较为重要的种有羊毛状小孢子菌、歪斜小孢子菌、鸡禽类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猪小孢子菌等。主要存在于土壤及动物和人的体表,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有些菌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猫毛上的犬小孢子菌在室温可存活422天。可感染马、牛、羊、猪、猫、犬、兔、鸡、鸭、猩猩等,引起体癣、股癣、头癣、足癣、手癣、毛癣、脓癣、皮炎和结痂。

皮肤真菌病在我国分布广泛,传染性较强。尤其在温暖潮湿的南方发病率更高。目前治疗该病药物虽然较多,但随着使用时间增长,很多患者已产生了耐药性,致使原有抗真菌药物疗效有所下降。因此很有必要研究新的疗效高、副作用少的抗真菌药物供临床应用。

依沙酰胺化学名为邻-正己氧基本甲酰胺,其抗真菌作用比十一烯酸、制霉菌素、醋酸苯汞、8-羟基喹啉等更强。由广州市要工业研究所于1982年研究成功,经临床治疗皮肤真菌病452例验证,总有效率88.8%。

本品外用后有舒适感、凉快、止痒,刺激性小,起效时间通常3-10天,平均7±5天,245例治愈患者平均治愈时间为25±12天,454例患者中采用5%依沙酰胺爽剂和5%依沙酰胺溶液治疗280例,有效率85%,治愈率50%,而采用8 %依沙酞胺霜剂和10 %依沙酰胺溶液治疗的174 例,有效掌94.3%,治愈率60.3%. 经统计学处理,p < 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可见高浓度疗效优于低浓度制剂。4 54 例患者涂药后,有5 例局部出现红斑、丘疹、疹痒等轻度过敏反应,另1 例面部体癣患者涂10 % 溶液后皮疹变红、有灼热感。上述不良反应停药后均消失。

结构

依沙酰胺的说明书

规格[3]

依沙酰胺乳膏:5%,8%。

依沙酰胺溶液:5%,10%。

依沙酰胺粉:5%。

用法用量[3]

外用适量,涂搽于患处。一日2~3次。可根据患者病变部位,性质选用不同制剂,如皮肤增厚脱屑为主的病损,选用乳膏或溶液;皱褶部位则选用粉剂。

应用[3]

用于体癣、股癣、手癣、足癣、花斑癣、念珠菌病等。

药理作用[3]

本品是一种水杨酸衍生物,对常见的皮肤癣菌有抑菌和杀菌的作用,其抗菌作用比十一烯酸、制霉菌素、醋酸苯汞、8-羟基喹啉等更强。

不良反应[3]

少数患者局部出现红斑、丘疹、瘙痒、轻度过敏反应,停药后可消失。

注意事项[3]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孕妇慎用。

制备[4]

依沙酰胺的说明书

主要参考资料

[1]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兽医卷 上

[2] 黄少慧. 依沙酰胺治疗皮肤真菌病 454 例[J]. 新药与临床, 1988, 2: 009.

[3] 最新皮肤科药物手册

[4] Nielsen, Dennis U.; Taaning, Rolf H.; Lindhardt, Anders T.; Gogsig, Thomas M.; Skrydstrup, Troels Organic Letters, 2011 , vol. 13, # 16 p. 4454 - 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