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访问本站
微信咨询
甲氧氯普胺作为临床常用的止吐药,适应症广泛且价格低廉,可治疗各种病因引起的呕吐、消化不良,还可作为胆道疾病、慢性胰腺炎的辅助治疗。
甲氧氯普胺为多巴胺受体阻滞药。其结构类似普鲁卡因胺,但无麻醉和心脏作用,具有强大的中枢性镇吐作用和胃肠道兴奋作用。甲氧氯普胺主要通过抑制中枢催吐化学感受区(CTZ)中的多巴胺受体而提高CTZ的阈值,使传入自主神经的冲动减少,从而呈现强大的中枢性镇吐作用。同时,甲氧氯普胺可抑制胃平滑肌松弛,促使胃肠平滑肌对胆碱能的反应增加,使胃排空加快,增加胃窦部时相活性,同时促使上部的小肠松弛,因而促使胃窦、胃体与上部小肠间的功能协调。食管反流减少则由于甲氧氯普胺使下食管括约肌静止压升高,食管蠕动收缩幅度增加、因而使食管内容物廓清能力增强所致。此外,甲氧氯普胺尚有刺激催乳激素释放作用。
甲氧氯普胺易自胃肠道吸收,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由于甲氧氯普胺促进胃排空,故吸收和起效迅速,静脉注射后1~3min,口服后30~60min,肌注后10~15min生效。进入血液循环后,13%~22%迅速与血浆蛋白(主要为白蛋白)结合。口服有首过效应,血浆峰浓度有显著的个体差异。作用持续时间一般为1~2h(最好在化疗前1~2h开始应用,一般提前0.5~1h)。甲氧氯普胺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为70%,直肠给药生物利用度为50%~100%,鼻内给药的平均生物利用度为50.5%,并有显著的个体差异。甲氧氯普胺经肝脏代谢,半衰期一般为4~6h,根据用药剂量大小而有所不同,肾功能衰竭或肝硬化患者的半衰期延长。甲氧氯普胺经肾脏排泄,口服量约为85%以原形及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形式随尿排出,也可随乳汁排泄。容易透过血脑和胎盘屏障。
1.用于慢性胃炎、胃下垂伴有胃动力低下和功能性消化不良者,以及由此或其他原因(胆胰疾病、脂肪肝等)引起的腹胀、腹痛、嗳气、烧心及食欲缺乏等症状。
2.用于纠正迷走神经切除后胃排空延缓所致的胃潴留及解除糖尿病性胃排空功能障碍,也用于反流性食管炎。
3.用于中枢性呕吐,胃源性呕吐以及脑外伤后遗症、急性颅脑损伤、药物、肿瘤、手术、化疗及放疗引起的恶心和呕吐。
4.用于缓解海空作业、晕车症等引起的呕吐,减轻偏头痛引起的恶心。
5.用于十二指肠插管、胃肠钡剂X线检查,可减轻检查时的恶心、呕吐反应,促进钡剂通过,并有助于顺利插管;可增加食管括约肌压力,从而减少全身麻醉时胃肠道反流所致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6.用于幽门梗阻及对常规治疗无效的十二指肠溃疡。
7.用于胆道疾病和慢性胰腺炎的辅助治疗。
8.用于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疾病。
9.甲氧氯普胺的催乳作用可试用于乳量严重不足的产妇。
1.对普鲁卡因或普鲁卡因胺过敏。
2.癫痫患者(因癫痫发作的频率及严重性均可因用药而增加)。
3.胃肠道出血、机械性梗阻或穿孔(甲氧氯普胺可使胃肠道的动力增加,使前述疾病病情加重)。(PS:我不小心用于机械性肠梗阻……确实不好使……)
4.嗜铬细胞瘤(可因用药而出现高血压危象)。
5.进行放疗或化疗的乳癌患者。
6.抗精神病药致迟发性运动功能障碍史者。
7.孕妇、哺乳妇女禁用。
下列情况慎用:
1.肝功能衰竭时,丧失了与蛋白结合的能力;
2.肾衰,即重症慢性肾功能衰竭使锥体外系反应危险性增加,用量应减少。(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剂量至少须减少60%)
1.口服:
(1)一般性治疗:每次5~10mg,每天10~30mg,餐前30min服用。
(2)糖尿病性胃排空功能障碍:于症状出现前30min口服10mg;或于三餐前及睡前口服5~10mg,每天4次。
2.肌内注射:每次10~20mg。每天剂量不宜超过0.5mg/kg,(若重50kg,即25mg)否则易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3.静脉滴注:每次10~20mg。用于不能口服者或治疗急性呕吐。(静脉注射要求太多,少用)
4.在肿瘤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方面一般应用剂量1~3mg/kg,每2小时重复,口服或肌内注射均可,亦有静脉应用者。有效率可达60%~70%;小剂量为10~20mg/次,疗效不理想,尤其是对高度致吐能力的化疗药物如顺铂,一般无效。中、低度化疗药物引起恶心、呕吐时较易控制,可用中小剂量,必要时缓慢加量,直到完全控制恶心、呕吐为止。其作用特点是具有显著的量效关系,剂量越大,疗效越好,血药浓度超过850mg/ml时,止吐效果最明显。(PS:若这么计算,一个50kg的人,用量得50~150mg/次……前面可是提示了肌肉注射不宜超过0.5mg/kg,难道是口服?还是写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