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CAS号数据库 > 138729-47-2 > 138729-47-2/佐匹克隆和右佐匹克隆:傻傻分不清楚?

手机扫码访问本站

微信咨询

138729-47-2/佐匹克隆和右佐匹克隆:傻傻分不清楚?

相比于苯二氮䓬类药物,GABAA受体变构调节剂(「Z药」,包括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等)以其起效快、残留效应轻、安全性高、成瘾潜力低等优势,逐渐成为主流指南推荐的一线助眠药。

其中,佐匹克隆与右佐匹克隆(艾司佐匹克隆)的名称类似,临床易引起混淆。以下对两种药物的区别进行简要介绍。

佐匹克隆和右佐匹克隆:傻傻分不清楚?

左:佐匹克隆(消旋佐匹克隆,R,S-zopiclone) 右:右佐匹克隆(S-zopiclone,eszopiclone)

右佐匹克隆(S-zopiclone)又称艾司佐匹克隆(eszopiclone),是佐匹克隆(zopiclone)的右旋单一异构体。其中,「艾司」即为「S-」及「es」的音译,表示右旋。艾司西酞普兰的命名也遵循类似规则。

一般认为,多数手性药物只有其中某一构型可发挥与父药相应的生理作用,另一对应的构型不具备生理活性,甚至干扰有效构型起效及产生不良反应。佐匹克隆消旋体中,S-佐匹克隆具有治疗活性,而R-佐匹克隆无治疗活性。右佐匹克隆对中枢苯二氮䓬受体的亲和力较佐匹克隆强50倍,而半数致死量LD50(1500mg/kg)显著高于左旋体(300mg/kg)及消旋体(850mg/kg),理论上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了毒性。

值得注意的是,右佐匹克隆已获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失眠,而佐匹克隆并无此适应证。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代动力学,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ADME),即人体对药物的作用。佐匹克隆及右佐匹克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总体相似,如口服吸收均较迅速,但也有不同之处。例如:

▶ 右佐匹克隆的达峰时间约为1小时,而佐匹克隆约为1.5-2.0小时。因此,右佐匹克隆的理论起效速度快于佐匹克隆。

▶ 消除半衰期方面,右佐匹克隆在成人中约为6小时,65岁以上患者约为9小时;佐匹克隆在成人中约为5小时,老年人约为7小时。因此,相比于右佐匹克隆,佐匹克隆在老年人中导致宿醉的效应可能更低。然而,这一差异是否具有临床意义,目前尚缺乏研究证据。

▶ 若在高脂/过多食物后立即服用右佐匹克隆,该药对睡眠潜伏期的作用可能降低,即加快入睡的效应减弱。食物对佐匹克隆疗效的影响较微弱。

▶ 右佐匹克隆主要经CYP3A4及2E1酶代谢,而佐匹克隆经由CYP3A4酶代谢。然而,真正对两者血药浓度影响较大的仍是CYP3A4的强诱导/抑制剂,如氟伏沙明。

▶ 轻中度肝/肾功能损害患者使用右佐匹克隆无需调整剂量,使用佐匹克隆时血药浓度升高,建议使用较低剂量(如3.75mg)。严重肝功能损害患者使用上述两种药物均需调整剂量。

临床证据

针对右佐匹克隆及佐匹克隆疗效及安全性的头对头比较证据不多。一项2016年发表的3期随机双盲非劣效性研究共纳入了199名失眠患者,这些受试者被随机分入佐匹克隆7.5mg及右佐匹克隆3mg组,治疗4周。研究主要转归为4周后的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

结果显示,两种药物针对失眠的疗效及安全性相当,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均为味觉障碍、头痛、头晕、易激惹及恶心。

结论

考虑到失眠在临床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包括加重精神及躯体共病、升高自杀风险等,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及药物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总体而言,佐匹克隆及右佐匹克隆均为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线助眠药物,临床中可基于实际情况加以选用。

参考资料:

1. 佐匹克隆(三辰®)说明书

2. 右佐匹克隆(文飞®)说明书

3. Stahl SM. Stahl's 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 Neuroscientific Basi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4th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4. 司天梅, 李森强, 舒良. 艾司佐匹克隆的临床研究进展及应用[J]. 中国新药杂志, 2006, 15(2):145-148.

5. Stahl SM. Prescriber's Guide: Stahl's 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 5 e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6. 北大六院药品手册(2016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7. Pinto Jr LR, et al. Eszopiclone versus zopiclone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Clinics (Sao Paulo). 2016 Jan;7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