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访问本站
微信咨询
【概述】
红霉素(Erythromycin,EM,Er)由链霉素所产生,是一种碱性抗生素。包括红霉素A(Er A)、红霉素B(Er B)、红霉素C(Er C)、红霉素D(Er D)、红霉素E(Er E)和红霉素F(Er F)。其游离碱供口服用,乳糖酸盐可供注射用,属于大环内酯类窄谱抗菌素,常用于对青霉素耐药的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及对青霉素过敏的替代品,抗菌谱与青霉素类似。临床上常用于对青霉素耐药的革兰氏细菌感染及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对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所致的婴儿肺炎及结肠炎,皮肤软组织感染可作为首选药,并可用于溶血性链球菌及肺炎球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对白喉带菌者,本品与白喉抗毒素联用疗效增强。
【作用机制】
1.红霉素的促胃肠动力机制
(1)基本机制 胃动素是由2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在多数哺乳动物的上消化道均有表达,起着调节MMC(消化间期移行性肌电活动)Ⅲ期相收缩的作用。红霉素是胃动素受体激动剂,红霉素分子糖苷链上的二甲胺基团和14元内酯环的空间结构与胃动素相似,可作为胃动素受体激动剂,产生模拟胃动素作用,诱发空腹状态的MMCⅢ期相收缩提前发生,引起胃、十二指肠平滑肌收缩。 红霉素的促胃动力作用与给药剂量相关,低剂量的红霉素诱发与自发性MMC类似的胃收缩,而大剂量的红霉素引起强烈不规则的胃十二指肠收缩诱发呕吐,这也是红霉素引起胃肠道反应的原因。因此红霉素用于促胃动力剂量不宜过大。
(2)中枢机制 红霉素可以通过血脑屏障,抑制胃迷走神经节前神经元的甘氨酸能突触传入,间接兴奋通过迷走神经,增加胃动力;红霉素可能通过突触前膜上的胃动素受体发挥相关作用,因为同等剂量的胃动素受体特异性阻断剂可以阻断红霉素抑制中枢胃迷走神经节前神经元甘氨酸能突触传入的作用;红霉素能抑制中枢胃迷走神经节前神经元的甘氨酸能突触传入,此作用属突触前抑制,非动作电位依赖。
2.红霉素抗菌作用机制
(1)红霉素抑制50S核糖体大亚基的形成 核糖体是一个致密的核糖核蛋白颗粒,原核生物的核糖体经解离后可以分为50S大亚基及30S小亚基,每个亚基都是由rRNA及多种蛋白质组成。有文献报道红霉素及与之相关的14元大环内酯抗生素能阻止正在生长的细菌细胞核糖体50S大亚基的形成。 50S大亚基是由23SrRNA、5SrRNA和20多种蛋白组装而成的,组装过程中先后有32S、42S中间产物产生。当细菌生长环境中存在红霉素时,正在组装中的尚未有功能的50S亚单位就可能会和红霉素结合上(结合位点与红霉素在成熟50S大亚基上的结合位点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于是50S大亚基的组装就被停止,而这个无功能的50S大亚基中间产物因不能进一步形成有功能的核糖体,最终会被核糖核酸酶(如RNaseE)降解掉。从细胞水平上看,细胞核糖体数量下降,蛋白合成能力降低,细菌的生长被抑制住了。 一般来说,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于50S大亚基形成的抑制作用是特异性的,即30S亚基的形成不受抗生素的影响,而且已组装好了的50S大亚基也不会被降解。但是新近文献报道在流感嗜血细胞中酮内酯类抗生素telithromycin及ABT-773能在相同程度上抑制50S和30S亚基的组装。
(2)红霉素抑制核糖体的翻译 核糖体是蛋白合成场所,它能把翻译中的各种组分聚集起来完成遗传信息mRNA到多肽链的转变。核糖体上与多肽合成有关的活性位点有5个:mRNA结合部位,结合或接受AA-tRNA的部位,结合或接受肽基tRNA的部位、肽基转移部位(P位)及形成肽链的部位(肽酰转移酶中心)。红霉素抑制核糖体的翻译作用就是通过影响肽链转移酶来完成的。 红霉素抑制核糖体的翻译作用实际上通过两个效应实现的:一是红霉素可抑制蛋白合成延伸;二是红霉素能促进肽酰tRNA的脱落,也就是当AA-tRNA结合到核糖体A位并与P位上的肽链形成肽键时,红霉素能阻断肽酰tRNA(ptRNA)从核糖体A位到P位的转位,并刺激ptRNA从核糖体上脱落,脱落下来的ptRNA会被ptRNA水解酶降解释放出未成熟的肽链。
【用途】
1.用于溶血性链球菌及肺炎球菌所致的呼吸道、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皮肤软组织等感染的首选治疗药。
2.沙眼衣原体所致的婴儿肺炎及结肠炎的首选治疗药。
3.与白喉抗毒素联用用于白喉病人的协同治疗。
4.风湿病的长期预防。
5.心内膜炎的预防治疗。
6.扁桃体炎、中耳炎、鼻窦炎、大叶性肺炎的治疗。
7.生殖泌尿道感染。
8.沙眼衣原体所引起的新生儿结膜炎,婴儿百日咳。
9.链球菌咽峡炎。
10.空肠弯曲菌肠炎。
11.预防新生儿猝死综合证。
12.胎儿宫内生长迟缓。
13.治疗缺铁性贫血。
14.用于淋病、梅毒等性病的巩固治疗。
15.治疗某些皮肤疾病。如:特发性慢性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痤疮,硬皮病等。
16.抗肿瘤作用,红霉素具有抗免疫兼抗炎作用。逆转对抗癌药物的耐药性产生,防止化疗期间的二重感染,增强抗癌药物的浓度,在肿瘤的预防、治疗及化疗期间发挥了较大的治疗效果。是目前为止唯一应用于肿瘤疾病的抗菌素。
17.具有抗幽门螺旋杆菌作用,能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生率。
18.参与血管生成因子的形成,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协同治疗。
19.用于餐后低血糖的治疗。
20.对于肺炎衣原体性神经损害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1.免疫系统缺陷及失调方面的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22.治疗痔疮,将云南白药粉末掺入到红霉素软膏调成糊状使用效果奇佳。
图1为红霉素眼膏
【临床应用】
1.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EM对全胃肠道均有不同程度的促动力作用。主要有以下儿个方面效应:促进食管收缩及增加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LESP);促进胃窦收缩,改善胃窦、十二指肠功能的协调性;诱导胃肠道移行复合运动;促进结肠运动及胆囊收缩等。因此可有效治疗胃肠道疾病。
(1)胃食管反流病(GERD)
(2)胃轻瘫
(3)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4)假性小肠梗阻
(5)便秘
(6)新生儿喂养困难
(7)胆囊疾病
2.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1)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2)支气管哮喘
(3)肺间质纤维化
(4)肺囊性纤维病
(5)支气管扩张
(6)恶性胸水
(7)特发性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极化性肺炎
3.治疗其他疾病
(1)感染性痊疮
(2)逆转白血病细胞耐药性,增加抗癌药疗效
(3)银屑病
(4)急性脑梗塞
【主要参考资料】
[1]杨华良.红霉素的促胃肠动力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15,27(05):69-72.
[2]李凌凌,张部昌,马清钧.红霉素抗菌作用及细菌产生红霉素抗性的机制[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4(01):12-16+33.
[3]赵秀艳,柳莹.红霉素临床应用新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2):263.
[4]董希俊,侯清明.红霉素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10):1494-1496.
[5]李啸,陈长华,朱凤,李友元.红霉素生产及其有效组分转化的优化[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5(02):65-6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