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CAS号数据库 > 108-78-1 > 108-78-1 / 三聚氰胺毒性大吗

手机扫码访问本站

微信咨询

108-78-1 / 三聚氰胺毒性大吗

背景及概述【1】【2】

俗称密胺、蛋白精,是一种三嗪类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被用作化工原料。它是白色单斜晶体,几乎无味,微溶于水(3.19/L常温),可溶于甲醇、甲醛、乙酸、热乙二醇、甘油、吡啶等,不溶于丙酮、醚类,对身体有害,不可用于食品加工或食品添加物。三聚氰胺进入人体后,发生取代反应(水解),生成三聚氰酸,三聚氰酸和三聚氰胺形成大的网状结构,造成结石。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食品安全高官史蒂芬·桑德洛夫表示,研究发现,在食品中只有同时含有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这两种化学成分时才对婴儿健康构成威胁。这看来虽然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共同作用下才会导致肾结石,但是三聚氰胺在胃的强酸性环境中会有部分水解成为三聚氰酸,因此只要含有了三聚氰胺就相当于含有了三聚氰酸,其危害的本身仍源于三聚氰胺。 根据美国食物及药物管理局的标准,三聚氰胺每日可容忍摄人量为每日0.63mg/kg体重。

目前三聚氰胺被认为毒性轻微,大鼠口服的半数致死量大于3克/千克体重。据实验报道:将大剂量的三聚氰胺饲喂给大鼠、兔和狗后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中毒现象。动物长期摄入三聚氰胺会造成生殖、泌尿系统的损害,膀胱、肾部结石,并可进一步诱发膀胱癌。1994年由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和欧洲联盟委员会合编的《国际化学品安全手册》第三卷和国际化学品安全卡片也只说明:长期或反复大量摄入三聚氰胺可能对肾与膀胱产生影响,导致产生结石。2007年美国宠物食品污染事件的初步调查结果认为:掺杂了小于等于6.6%三聚氰胺的小麦蛋白粉是宠物食品导致中毒的原因,为上述毒性轻微的结论画上了问号。但为安全考虑,一般采用三聚氰胺制造的食具都会标明“不可放进微波炉使用”。由于食品和饲料工业蛋白质含量测试方法的缺陷,三聚氰胺也常被不法商人用作食品添加剂,以提升食品检测中的蛋白质含量指标。蛋白质主要由氦基酸组成.其含氮量一般不超过30%,而三聚氰胺的分子式含氮量为66%左右。通用的蛋白质测试方法“凯氏定氮法”是通过测出含氮量来估算蛋白质含量,因此,添加三聚氰胺会使得食品的蛋白质测试含量偏高,从而使劣质食品通过食品检验机构的测试。有人估算在植物蛋白粉和饲料中使测试蛋白质含量增加一个百分点,用三聚氰胺的花费只有真实蛋白原料的1/5。三聚氰胺作为一种白色结晶粉末.没有什么气味和味道.掺杂后不易被发现。因此三聚氰胺也被人们称为“蛋白精”

理化性质【3】【4】

三聚氰胺为纯白色单斜棱晶体,密度为1. 573 g/cm3 (16℃),相对分子质量为126. 12。常压下熔点为354℃,升华温度为300℃。水中溶解度为3.1 g/L( 21℃),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不溶于醚、苯和四氯化碳,可溶于甲醇、甲醛、乙酸、热乙二醇、甘油和吡啶等。

不可燃,在常温下性质稳定。呈弱碱性(pH值=8),与盐酸、硫酸、硝酸、乙酸、草酸等都能形成三聚氰胺盐。在中性或微碱性情况下,与甲醛缩合而成各种羟甲基三聚氰胺,但在微酸性中(pH值5.5~6.5)与羟甲基的衍生物进行缩聚反应而生成树脂产物。遇强酸或强碱水溶液水解,胺基逐步被羟基取代,先生成三聚氰酸二酰胺,进一步水解生成三聚氰酸一酰胺,最后生成=聚氰酪。

通常情况下三聚氰胺性质较稳定,但在高温下会分解,释放出氰化物。由于其呈弱碱性(pH=8),故能与大多数酸反应,形成三聚氰胺盐。在中性或微碱性情况下,与甲醛发生缩合反应,生成羟臣 肥料中的三聚氰胺及其迁移风险1甲基三聚氰胺;在微酸性条件下(pH值5.5~6.5),与羟甲基的衍生物发生缩聚反应,生成树脂产物。三聚氰胺遇到强酸或强碱水溶液,会发生水解反应10],胺基逐步被羟基取代,先生成三聚氰酸二酰胺,进一步生成三聚氰酸一酰胺,最终生成三聚氰酸,这三者均为三聚氰胺的同系物。

毒性【5】【6】

三聚氰胺本身为低毒物质,但在有三聚氰酸存在的条件下,毒性会增强。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于2007年5月25日发布的风险评估报告指出,人体的三聚氰胺可容忍日摄入量(tolerable daily intake,TDI)为o.63 mg/(kg.d),而且FDA于2008年10月3日把TDI值调整为0.063 mg/( kg.d)。我国卫生部于2011年4月6日规定的三聚氰胺在食品中的限量值: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0 mg/kg,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 mg/kg,高于上述限量值的食品一律不得销售。

(1)急性毒性:大鼠连续2h吸人三聚氰胺粉尘200 mg/m3,未见明显的中毒症状。大鼠经口喂食的半数致死量( LDso)为3. 16 g/kg,小鼠经口喂食的半数致死量(LDs。)为4,55 g/kg或大于5 000 mg/kg。

(2)亚慢性及慢性毒性:大鼠吸人80~100 rng/m3,2次/天,6次/周,连续4个月以上,出现体重增加迟滞,中枢神经系统及肾功能紊乱,肺内炎性改变等,长时间反复接触可对肾脏造成损伤,但是对眼及皮肤无刺激作用。发现大鼠染毒25 mg/kg体重,5周后,肾脏由于受到结晶体的挤压而严重缺血,呈现出黄色沙石样改变。此外,对狗的慢性毒理研究发现,三聚氰胺能导致肾脏纤维化、远曲小管以及集合管上皮的增生好扩张等。

三聚氰胺毒性大吗

三聚氰胺毒性大吗

三聚氰胺毒性大吗

三聚氰胺毒性大吗

检测方法【7】

目前检测三聚氰胺的方法很多,HPLC,液质和气质联用是较常用的方法。

1.超高效液相色谱2电喷雾串联质谱法测定饲料中残留的三聚氰胺饲料样品经l%三氯乙酸一2一二甲基亚砜提取,WatersOasisMCX柱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最终采用电喷雾串联四极杆质谱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三聚氰胺在饲料中的含量范围为lO~500099/kg时,线性关系良好(r>0199)。在10~10099/kg的添加水平范围内的平均回收率为83%~94%,相对标准偏差为412%~615%。该方法的检出限为1099/kg。

2.高效液相色谱一四极杆质谱联用测定饲料中三聚氰胺含量

试验采用自动固相萃取装置,建立合适的过柱程序;运用Agilent HPl 100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质谱联用仪,优化质谱条件,建立饲料中三聚氰胺残留检测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O.010~0.50099/mL,相对标准偏差在3.2%~7.7%之间,回收率在72.4%491.2%之间,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3.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分析宠物食品中三聚氰胺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IⅥS)是用于宠物食品中三聚氰胺检测的方法,将其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 FDA)公布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液相色谱(LC)方法进行对比,结果发现LC—MS/MS的方法,前处理过程简单,是一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分析方法。

4.液相色谱2串联质谱法测定饲料中三聚氰胺残留

应用液相色谱2串联质谱法可以测定饲料中三聚氰胺残留。试样用V(乙腈):V(H20)=l:1溶液,提取,高速离心后,供液相色谱2串联质谱仪定性定量分析。流动相为y(乙腈):

V(H20)=80:20混合溶液。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定性离子对为127.2185.2和127.2/68.2;定量离子对为127.2/85.2。在添加了0.5~10mg/kg的三聚氰胺标准品时的回收率为92.6%~103.2%;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8%~2.0%:检出限为0.2mg/kg。

5.固相萃取一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法检测食品中的三聚氰胺

样品经均质后,以l%三氯乙酸溶液提取,用OASIS MCX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减压浓缩后以甲醇溶解定容,用Waters BEH.C柱分离,乙腈和水为流动相,经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法检测。三聚氰胺线性范围为0.1~10.0mg/kg,相关系数r为0.9999,平均回收率为71%~95%,相对标准偏差为4.56%49.82%(n=6),方法的检出限为0.5mg/kg。

6.HPLC法检测三聚氰胺

(1)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饲料中三聚氰胺的含量

(2)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法测定高蛋白食品中的三聚氰胺

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法测定高蛋白食品中的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对不同样品采用不同的前处理方法,然后用Agilent TC2C】8 4.6×250mm色谱柱,柱温为40℃,流动相为0.02mol/L硫酸铵:甲醇=94:6(V:矿),流速0.8mL/分钟,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于235 nm波长下进行检测.并以保留时间和三维光谱图相似性系数进行定性,外标法定量。不同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8.8%~101.5%,RSD小于1.2%。方法线性范围为0.1~150p.g/mL,检测限为0.0199/mL,相关系数R=0.9999。

(3)固相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测定宠物食品中三聚氰胺利用阳离子交换2反相萃取柱净化样品提取液,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对宠物食品中三聚氰胺进行测定,获得较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石家庄市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主编,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06,第391页

[2]王贵水编著,你一定要懂的环保知识,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02,第107页

[3]周辉,沈国清,李晨编著,肥料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及其迁移转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03,第3页

[4]陈云主编,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中国计量出版社,2013.01,第222页

[5]李灿鹏,吴子健主编,蛋品科学与技术,中国质检出版社,2013.04,第109页

[6]周辉,沈国清,李晨编著,肥料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及其迁移转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03,第5页

[7]张邦德,赵珺主编;袁静宁,钟彩霞,王淑艳副主编,食品卫生检测技术,海洋出版社,2013.09,第1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