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CAS号数据库 > 107133-36-8 > 107133-36-8/培哚普利:ACEI中的循证经典

手机扫码访问本站

微信咨询

107133-36-8/培哚普利:ACEI中的循证经典

自上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在临床中广泛使用。经过几十年的循证积累,ACEI在降压治疗中奠定了基石地位。

在所有ACEI中,培哚普利优势凸显。培哚普利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抑制作用强,每日单次8 mg降压效果显著,目前已拥有超过5万例患者的丰富循证积累,铸就了ACEI经典循证。

培哚普利8 mg强效持久降压

在药理学特征方面,作为第三代ACEI,培哚普利的脂溶性和组织亲和力均较高,半衰期长达30小时以上,对RAAS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是ACEI中降压谷峰比值最高的ACEI,因此可24小时平稳、安全降压。

培哚普利:ACEI中的循证经典

图1不同RAAS阻滞剂半衰期比较

有研究显示,在血压正常的健康受试者中,培哚普利从4 mg增至8 mg时,血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显著下降[1]。

一项纳入293例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平行组研究表明,培哚普利降压疗效呈剂量依赖性,8 mg降压效果明显优于4 mg[2]。

纳入13 220例高血压患者的ACT研究进一步证实,培哚普利8 mg较4 mg可进一步显著降低血压[3]。

ACT研究还表明,在各类高血压人群中,包括新诊断高血压、65岁以上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心血管病、其他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疗效不佳的高血压患者,培哚普利8 mg均能显著降低血压[3]。

CONFIDENCE研究显示,在未治疗或经其他降压药物治疗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中,培哚普利4 mg和8 mg均能有效降低血压,但剂量加倍,降压效果也增倍[4]。

ASCOT-BPLA研究也显示了培哚普利8 mg的长时强效降压效果[5]。

一项纳入90例肥胖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单盲、平行研究显示,培哚普利8 mg在控制24小时血压和中心动脉压等方面优于氯沙坦100 mg和依那普利20 mg[6]。

培哚普利重建RAAS-KKS平衡

ACEI在RAS和激肽-缓激肽系统(KKS )两大系统的有机平衡中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在抑制RASS的同时,激活激肽-缓激肽系统(KKS ),从而对靶器官产生良好的保护作用。

ACEI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后,可减少AngⅡ的生成,提高Ang-(1-7)水平,导致血管舒张、血容量下降、血压下降;同时抑制缓激肽的降解,提高缓激肽的水平,从而加强舒张血管的作用,进一步降低血压。

在所有ACEI中,培哚普利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作用强,发挥作用后缓激肽/血管紧张素Ⅱ比值最高[7]。另外,培哚普利的抗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作用最强[8]。这是培哚普利的循证研究证据优于其他ACEI的基础。

培哚普利拥有最广泛的循证证据

经过几十年的证据积累,ACEI在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患者中的核心治疗地位得到了权威指南的广泛认可。

对所有ACEI临床获益进行比较,培哚普利循证结果高度一致阳性,也是拥有最广泛人群循证证据的ACEI。在EUROPA、ADVANCE、PROGRESS、PREAMI、HYVET、ASCOT等研究中,培哚普利积累了5万多例患者的循证证据。

ADVANCE研究表明,培哚普利可显著降低PCI术后患者心血管死亡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9]。

PREAMI研究显示,培哚普利8 mg/d应用1年可逆转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左心室重构,将左心室重构发生风险降低46%,从而降低心力衰竭发生风险[10]。

EUROPA研究显示,培哚普利治疗4.2年可使主要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可复苏的心脏骤停)减少20%,为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提供了证据[11]。培哚普利是唯一被美国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同时批准用于稳定性冠心病的ACEI。

针对EUROPA、ADVANCE、PROGRESS三项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培哚普利显著降低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患者的心血管事件[12]。

纳入30项ACEI研究的荟萃分析也显示,在减少心脑血管事件方面,培哚普利优于其他ACEI[13]。

ASCOT[14]、ADVANCE[9]、HYVET[15]等研究均证实,ACEI在降低全因死亡风险方面有显著获益,含培哚普利的降压方案在上述研究中分别降低全因死亡风险11%、14%和21%。EUROPA研究亦显示,培哚普利可将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1%[11]。

参考文献:

[1]Clin Pharmacol Ther, 1986,39: 554-558.

[2]Can J Cardiol, 1996, 12: 1191-1196.

[3]J CLin Hypertens, 2004, 6: 10-17.

[4]J Hypertens, 2010, 28: e-Supplement A. 27.72.

[5]Lancet, 2005, 366: 895-906.

[6]Nedogoda S, et al. ESH2012.

[7]Eur J Pharmcol, 2007, 577: 1-6.

[8]Cardiovasc Drugs Therp,2007, 21: 421-429.

[9]Lancet, 2007, 370: 829-840.

[10]Arch Intern Med, 2006,166(6): 659-666.

[11]Lancet, 2003, 362: 782-788.

[12]Eur Heart J, 2009, 30: 1385-1394.

[13]Cardiovasc J Afr, 2009,20: 127-134.

[14]Lancet, 2005, 366: 907-913.

[15]NEJM, 2008, 358 : 1887-1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