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访问本站
微信咨询
2,5-二甲氧基苄胺是一种化学中间体。
1、2,5-二甲氧基苄溴的合成
氢溴酸(40%, 20 mL) 0 ℃下加入到 2,5-二甲氧基苯甲醇(7 g,42 mmol)中,保持 0 ℃反应 0.5 h,二氯甲烷(50 mL×3)萃取,有机层分别用饱和碳酸氢钠,水,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柱层析纯化[V(乙醚)∶V(石油醚)=1∶3.5],得 2.97 g 白色固体,收率 30.6%。
2、 2,5-二甲氧基苄胺的合成
将六次甲基四胺(乌洛托品)(2.1 g,15.0 mmol)溶于60 mL 氯仿中, 加热至回流;2,5-二甲氧基苄溴(2.97 g,12.9 mmol)溶于 60 mL 氯仿后,于30 min内滴入乌洛托品中,回流 3 h,4 ℃储存过夜,有白色固体析出。过滤后得 2.33 g 白色固体。将上述固体溶于混合液中[V(甲醇)∶V(浓盐酸)∶V(水)=42∶12∶10],加热回流 3 d.浓缩后加入 10 mL 水溶解,加入 6 mol/L 氢氧化钠水溶液(约 40 mL)调节 pH 至中性,乙醚(50 mL×3)萃取后,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碳酸钾干燥浓缩后得 0.96 g 粗产物胺,收率 44.5%。
德国小蠊的性信息素 1993 年就已经发现,但是直到 2005 年才确定其结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对热不稳定;我们在实验中也发现,常温敞口放置小蠊醌时, 颜色发生明显变化,溶解时发现有不溶于常用有机溶剂的油状物存在。如果能通过改变 blattellaquinone 的结构,使其在保留活性的情况下更稳定,其应用将更加安全有效。基于这一设想,王晓波等人首次对小蠊醌的结构进行了改造,分别对 blattellaquinone 的苯醌部分(A)、 酯基部分(B)和末端的脂链部分(C)进行了设计,主要将醌变为苯、酯基改换为酰胺及异戊基用其它疏水基替代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类似物 2a~2j 和 3a~3j(设计策略见图 1),为进一步的活性评价及构效关系研究奠定基础。
2,5-二甲氧基苄胺可用于用于合成化合物2j和3j,操作如下:
1、N-(2,5-二甲氧基苯甲基)-异戊酰胺(2j)的合成
2,5-二甲氧基苄胺(2.0 g, 12 mmol)溶于 15 mL 二氯甲烷中, 加入 2.1 g 无水碳酸钾, 保持 0~-5 ℃, 滴加异戊酰氯(1.8 g,15 mmol),常温搅拌反应 2 d。乙醚(30mL×3)萃取后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碳酸钾干燥后脱溶,得 1.32 g 白色固体,收率 43.7%, m.p. 79~80℃; 1HNMR (CDCl3,600 MHz) δ: 6.98 (d,J=1.47 Hz,1H,ArH), 6.91~6.93 (m,2H,ArH),5.99 (brs,1H,NH),4.54(d, J=5.42 Hz,2H,CH2NH),3.93 (s,3H,OCH3),3.88 (s,3H,OCH3),2.23~2.25 (m,1H,CH),2.18 (d,J=7.08 Hz,2H,CH2),1.06 [d,J=6.49 Hz,6H,CH(CH3)2]; IR (KBr)ν: 3450,2933,2879,1613,1570,1498,1460, 1086, 1049,876,825,713 cm-1; HRMS calcd for C14H21NO3Na [M+Na]+: 274.14136, found 274.14148.
2、N-[(3,6-二酮-1,4-环己二烯)-甲基]-异戊酰胺(3j)的合成
硝酸铈铵(13.16 g,24 mmol)溶于 50 mL 水中;将 2j(2.01 g,8 mmol)溶于 40 mL 乙腈后,室温搅拌下滴入上述水溶液中,3 h 后检测反应完成. 混合物用乙醚(50mL×3)萃取,有机层加入 150 mL 碳酸氢钠水溶液搅拌20 分钟,分液后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柱层析纯化[V(甲醇)∶V(二氯甲烷)=1∶99],得黄色固体 1.45g,收率 81.9%,m.p. 103~104 ℃; 1HNMR (DMSO-d6,600 MHz) δ: 6.57 (d,J=1.97 Hz,1H,CH), 6.93~7.01 (m,2H, CH=CH),5.86 (br,1H,NH),4.14 (d,J=1.21 Hz,2H,CH2NH),2.03~2.09 (m,1H,CH),2.11~2.18 (m,2H,CH2), 1.00 [d,J=6.65 Hz,6H,CH(CH3)2]; IR (KBr) ν: 3289,3099,2976, 2885, 1656,1601,1562, 948 cm-1; HRMS calcd for C12H15NO3Na [M+Na]+: 244.09411, found 244.09403.
[1]王晓波,张钟宁,杨新玲.德国小蠊性信息素类似物的设计与合成[J].有机化学,2013,33(01):17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