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访问本站
微信咨询
睾酮也被称为(17β)-17-羟基雄甾-4-烯-3-酮,是一种甾体化合物,一种已知的人类激素,并且是一种主要用于制药目的的活性成分。睾酮是用于无睾症的替代治疗、男性更年期综合症、阳痿等病的 治疗药物。也有增强性欲、力量、免疫功能、对抗骨质疏松症等功效。
雄激素假说是一种认为雄激素可以引起原发性前列腺癌并加速其生长的观点。这种假说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相关报道,有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患者被证实可以通过雄激素剥夺治疗(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ADT)来获得临床和生化指标方面的改善。一项欧洲的前瞻性对照研究共纳入了643例前列腺癌患者和643例对照病例,通过比较他们的游离睾酮水平,得出结论显示在年龄<60 岁的患者中,游离睾酮水平与前列腺癌的患病风险呈正相关。这种高睾酮水平会导致前列腺癌的观点影响了医学界数十年之久,一项国际调查显示,医师对于睾酮治疗最为普遍的担忧就是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增加。
而现在,雄激素假说的观点受到了严重挑战,因为大量的证据显示高血清睾酮水平的男性不会因此增加风险,低血清睾酮水平对前列腺癌的恶化也没有起到遏制作用。甚至Roddam等18项前瞻性研究的综合分析发现睾酮与患前列腺癌的风险之间无统计学关联。尽管ADT治疗的效果对于前列腺癌来说是无可争议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睾酮是它的诱发因素。针对睾酮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A)和前列腺癌关系的meta分析显示,前列腺癌与睾酮水平无关,并且使用睾酮替代疗法(testosterone replacement therapy,TRT)来治疗性腺功能低下的同时也没有增高PSA的水平和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
Cooper等向健康的志愿者使用超生理剂量的睾酮最长达20周后,发现PSA和前列腺体积也并没有因此而增加。对10 311例接受睾酮替代治疗和28 029例没有接受替代治疗的患者进行观察性研究,结果发现接受TRT的男性诊断为前列腺癌的风险更低。因此,有学者提出了饱和模型,即前列腺癌对低浓度的雄激素变化非常敏感,对正常浓度和高浓度的变化不敏感。当雄激素浓度升高至饱和点时,就会出现一个阈值效应,超过这个极限,雄激素就丧失了驱动前列腺生长的能力。也有研究显示在肌肉注射睾酮6个月后,尽管血清浓度发生很大改变,但在前列腺组织内的睾酮和5α-双氢睾酮浓度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在前列腺组织内部存在调节激素的功能。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睾酮与前列腺癌的动态关系模式,即触发和促进前列腺癌的原因是与年龄相关的睾酮下降幅度,而不是单个节点的静态睾酮水平。尽管睾酮影响前列腺癌的机制还未完全明确,但这些新的假设都为将来深入探究前列腺癌与睾酮的关系提供了指导方向。
前列腺癌分级、预后以及睾酮水平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时存在一些争议,有研究认为,睾酮水平高,是高级别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并且可能带来更差的预后。Kelly等发现淋巴结阳性的前列腺癌患者经手术或内分泌治疗后基线睾酮水平大于500 ng/dL,五年内的生化复发率,明确高出于睾酮水平低的一组。来自日本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较高的睾酮水平是多西他赛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更差预后的高危因素。相反,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低血清睾酮浓度与更高级别的前列腺癌有关。
Léon等的前瞻性研究发现,在接受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后的患者中,低总睾酮(low total testosterone,LTT)组、低活性睾酮(low activity testosterone)组、低游离睾酮(low free testos-terone,FT)组 Gleason 评分≥7 分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多因素分析中,只有低 BT 和低 FT 才是 Gleason 评分≥7分以及 Gleason 评分升级的独立预测因子。在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中低睾酮水平与更高的临床和病理分期、更高的手术切缘阳性率以及更高的 Gleason 分数都存在着相关性。同时,还有研究显示,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与血清睾酮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一项针对 879 例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时发现,不同基线睾酮水平与 3 年、5 年后的生化复发率,并不存在相关性,在一项涉及 781 例的研究中还发现>65 岁患者的游离睾酮水平与高危前列腺癌呈正相关,而≤65 岁的患者与高危前列腺癌呈负相关。还有学者认为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前的血清总睾酮是高危前列腺癌的独立预测因子,并且与前列腺癌侵袭性之间的关系并非线性关系,而是呈非线性的 U 形关系,即睾酮的最低和最高水平都与高风险的前列腺癌相关。
[1]宋新达,王建业.睾酮水平和前列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20,26(28):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