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CAS号数据库 > 73-31-4 > 73-31-4 / 褪黑素的副作用

手机扫码访问本站

微信咨询

73-31-4 / 褪黑素的副作用

褪黑素是大脑松果体产生的一种激素。人们也可以将其作为一种天然或合成的补充剂来促进睡眠。褪黑素在体内发挥许多作用,但最主要作用是维持昼夜节律。昼夜节律是人体内的生物钟,它告诉人体何时睡觉、何时醒来。对人类来说,中枢生物钟位于大脑的视交叉上核(SCN)区域。利用每天的昼夜模式,SCN创造并维持一个有规律的睡眠和觉醒周期。光线水平信号到达SCN,然后传递到大脑中心深处的松果体。松果体在晚上释放褪黑素,并在白天阻止其释放。一些食物含有褪黑素,褪黑素也可制成药片或软糖形式的补充剂。

褪黑素的副作用

副作用

研究报道的褪黑素的副作用非常少,任何出现的副作用通常都很轻微,如头痛、恶心、头晕、嗜睡。服用褪黑素补充剂的儿童可能会经历这些副作用以及尿床和易怒。由于褪黑素可能对胎儿或新生儿有更严重影响,孕妇或哺乳期女性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

功效

褪黑素是一种天然激素,似乎只有轻微副作用。研究者检测了它作为一种天然补充剂在几种疾病情况下的使用,包括:

睡眠障碍

天然的褪黑素让人体知道什么时候该睡觉。褪黑素补充剂在治疗睡眠问题上有些效果。2013年的一项荟萃分析表明,与安慰剂相比,褪黑素有助于改善睡眠时间,减少入睡所需时间,提高睡眠质量[1]。

虽然褪黑素不如一些助眠剂那么有效,但其副作用更少。在2014年的一篇综述中,褪黑素显示出有望预防时差反应患者的睡眠和觉醒时间发生变化、改善失眠症患者睡眠的潜力[2]。但是,对于轮班工人和健康成人来说,这种补充剂的好处还不太清楚。

头痛

有证据表明褪黑素可以缓解一些头痛[3],特别是可能对偏头痛和丛集性头痛有用。然而,研究人员并不知道褪黑素的哪种配方和剂量对头痛患者最有效。

癌症

对结肠癌、乳腺癌、肾癌、脑癌和肺癌的一些临床研究表明,患者在化疗和放疗的同时服用褪黑素可能有助于癌症治疗[4]。然而,这些证据尚无定论,科学家们需要进行更多研究来确认它们之间的联系。现有证据表明,褪黑素在癌症开始、增殖和进展时可能有助于对抗癌症[5]。这种补充剂对癌症有很多作用。任何想要服用褪黑素的人都应该和他们的癌症医生或肿瘤学家讨论,以确保褪黑素不会干扰其癌症治疗。研究人员正试图查明它的具体作用,并认为它蕴含着许多希望。

阿尔茨海默病

褪黑素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然而,这种减少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更为明显。201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褪黑素似乎可以减缓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认知能力下降[6]。

耳鸣

201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褪黑素可能会轻微改善耳鸣症状[7]。这种效果可能是由于改善睡眠或褪黑素的抗氧化特性带来的。

放射性防护

放疗在治疗多种癌症中起着关键作用,但也会引起严重的副作用。辐射造成的许多损害是由一种叫做自由基的有害物质造成的。褪黑素是一种抗氧化剂,有助于对抗自由基的破坏作用,而且它还有抗癌作用。一些研究表明,它可能对在癌症治疗期间接受放疗的患者有益[8]。在服用褪黑素之前一定要先咨询肿瘤医生,以确保它不会干扰其他治疗。

风险

医生认为褪黑素一般来说是安全的。然而,某些人群可能比其他人面临更大风险。与褪黑素有关的风险包括:过敏反应、副作用(如头晕、头痛和恶心)、低血压、白天嗜睡(这会使驾驶和操作机器很危险)、药物相互作用(与血液稀释剂、癫痫药、避孕药、降糖药等)。研究人员仍不清楚褪黑素的长期安全性,尤其是对儿童和青少年。这种补充剂对孕妇及婴儿的安全性也不清楚。

参考文献:

1. Ferracioli-Oda E, et al. PLoS One. 2013; 8(5):e63773.

2. Costello RB, et al. Nutr J. 2014; 13: 106.

3. Gelfand AA, Goadsby PJ. Headache. 2016; 56(8): 1257-1266.

4. PDQ Integrative,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Editorial Board. Topics in Integrative,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PDQ?): Health Professional Version. In: PDQ Cancer Information Summaries. Bethesda (MD):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US); November 2, 2018.

5. Reiter RJ, et al. Int J Mol Sci. 2017; 18(4): 843.

6. Lin L, et al. Int J Mol Sci. 2013; 14(7): 14575-14593.

7. Merrick L, et al. South Med J. 2014; 107(6): 362-366.

8. Najafi M, et al. Biophys Rev. 2017; 9(2): 139-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