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CAS号数据库 > 402-43-7 > 402-43-7 / 对溴三氟甲苯的制备和应用

手机扫码访问本站

微信咨询

402-43-7 / 对溴三氟甲苯的制备和应用

背景及概述[1]

对溴三氟甲苯是一种有机中间体,可由1-溴-4-碘苯和2-氟磺酰基二氟乙酸加热反应制备得到。有文献报道其可用于制备三氟甲基化苯乙酸、三氟甲基化苯乙酸、异噁唑草酮和darapladib中间体。

对溴三氟甲苯的制备和应用

制备[5]

对溴三氟甲苯的制备和应用

将N-甲基-2-吡咯烷酮(NMP)(50 mL)加至1-溴-4-碘苯(1当量,1278 mg,4.42 mmol), 碘化亚铜(I)(1.5当量,1263 mg,6.63 mmol)和2-氟磺酰基二氟乙酸(5当量,4249 mg,2.82 mL,22.12 mmol)中。加热棕色反应混合物,并在氩气气氛下于80°C搅拌16小时。

用二乙醚(25 mL)稀释反应混合物,并通过硅藻土过滤。向滤液中加水,并用乙醚(4×25 mL)萃取水层。用水(2×25mL)和盐水洗涤有机层,并用MgSO 4干燥,并在减压下浓缩。

应用[1-4]

应用一、

CN200910026793.3报道了三氟甲基化苯乙酸的制备方法,其以卤代三氟甲苯为原料,在氮气保护的干燥反应瓶中加入镁屑、有机溶剂、引发剂,搅拌,滴加1/4体积的有机溶剂与卤代三氟甲苯的混合液引发反应,同时加入草酸二乙酯和有机溶剂,降温至-40~10℃,向其中滴加上述格氏试剂,反应1h,调节pH<2,静置分层,用C2H4Cl2萃取,洗涤,干燥,过滤,减压蒸馏制得三氟甲基苯乙酮酸乙酯。向三氟甲基苯乙酮酸乙酯的碱液中滴加水合肼,碱液浓度为10%~80%,回流反应6~9h,调节pH至1,过滤得产品三氟甲基苯乙酸。所述卤代苯包括2-溴三氟甲苯、3-溴三氟甲苯、对溴三氟甲苯、2-氯三氟甲苯、3-氯三氟甲苯、4-氯三氟甲苯。该方法原料易得、工艺简单,产品纯度≥99%、收率为50~80%。

应用二、

CN201610765822.8报道了一种3-三氟甲基氯苄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包括:A.在反应釜中加入适量的二甲基四氢呋喃、镁、碘、溴乙烷和对溴三氟甲苯,通入氮气,搅拌升温至回流,回流20min~40min,然后温度控制在40℃~60℃,逐滴加入对溴三氟甲苯,滴加结束后保温反应1.5h~3h,接着冷却到5℃~15℃,加入适量的多聚甲醛,再将温度控制在0℃~60℃反应5h~7h,然后回收二甲基四氢呋喃,减压精馏得到对三氟甲基苯甲醇;B.在另一个反应釜中加入适量的盐酸和对三氟甲基苯甲醇,搅拌升温至回流,保温反应20h~30h,冷却至室温,分层,脱水,减压蒸馏得到对三氟甲基氯苄。本发明的3-三氟甲基氯苄的制备方法路线简洁且产率高。

应用三、

对溴三氟甲苯的制备和应用

CN202010562693.9报道了一种异噁唑草酮的生产方法,所述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对溴三氟甲苯在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酸作用下生成中间体Ⅰ;S2.将中间体Ⅰ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乙烯基甲醚反应生成中间体Ⅱ;S3.将中间体Ⅱ与甲硫醇钠反应生成中间体Ⅲ;S4.将中间体Ⅲ在碱性条件下与环丙烷甲醛反应后通入氧气生成中间体Ⅵ;S5.将中间体Ⅵ与原甲酸乙酯、乙酸酐反应生成中间体Ⅴ;S6.将中间体Ⅴ与盐酸经胺和乙酸钠反应生成中间体Ⅳ;S7.将中间体Ⅳ与间氯过氧苯甲酸反应生成产物异噁唑草酮。本发明合成步骤少、制备条件温和且原料经济,收率高,适合工业化大生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应用四、

CN201210358654.2报道了一种darapladib中间体的合成方法。该方法以对甲酰基苯硼酸为原料,与N,N-二乙基乙二胺经醛胺缩合、氢化还原反应后,再与对溴三氟甲苯进行Suzuki偶联反应一锅法合成N,N-二乙基-N''-(4''-三氟甲基-4-联苯基-甲基)乙烷-1,2-乙二胺。与原有方法相比,本发明方法具有条件温和、后处理简单、操作简便和收率高的优点,适合工业化生产。

参考文献

[1] CN201210358654.2一种darapladib中间体的合成方法

[2] CN200910026793.3一种制备三氟甲基化苯乙酸的方法

[3] CN201610765822.83-三氟甲基氯苄的制备方法

[4]CN202010562693.9一种异噁唑草酮的生产方法

[5]Feng L , Lanfranchi D A , Cotos L , et al. Synthesis of plasmodione metabolites and 13C-enriched plasmodione as chemical tools for drug metabolism investigation[J]. 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 2018, 16(15):2647-2665.